微信扫码

联系客服

  • 13306539917


厂家直销


13306539917



网站首页 >最新资讯

杭州陆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助力五水共治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1212 更新时间:2019年12月10日10:41:56 打印此页 关闭

0_副本.jpg

杭州陆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助力五水共治:

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、防洪水、排涝水、保供水、抓节水这五项。浙江是水乡,水是生命之源、生产之要、

生态之基。五水共治是一举多得的举措,既扩投资又促转型,既优环境更惠民生。

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、珍惜水、节约水;进行五水共治,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核心,

直接关系平安稳定、关乎人水和谐。可治理自来水、江水、河水等水流的污染问题。

浙江因水而名、因水而兴、因水而美。抓五水,是由客观发展规律、特定发展阶段、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。

水是生产之基,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,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,治水就是抓转型;水是生态之

要,气净、土净,必然融入于水净,治水就是抓生态;水是生命之源,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用、口渴时要

喝、灌溉时要用,治水就是抓民生。可以说,“五水共治”是一举多得的政策,既扩投资又促转型,既优

环境更惠民生。

具体现状:

根据2013年浙江省水利普查公报,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60立方米,已经逼近了世界公认1700立方米

的警戒线。虽然浙江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可以排到中国第四,但由于水资源80%分布于山区,所以人口集中、

经济发达的浙东是重点缺水地区。而且浙江水资源还存在着供需缺口大、结构矛盾突出、污染严重、有效利

用率低等突出问题。

领导重视:

党中央、国务院对浙江治水历来极为关注,历届省委、省政府也高度重视。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,多次对治

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,一再强调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用水治水节水工作,认真抓好安全

饮水、科学调水、有效节水、治理污水等“四水工程”建设。这些年来,通过3轮“811”行动、千万农民饮

用水工程、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、千里海塘、“强塘固房”工程等治水改革措施,浙江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

性成效。浙江要再接再厉、一鼓作气,努力做好“五水共治”这篇大文章。

重要意义:

政治意义:

从政治的高度看,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。*总书记明确要求,2014年的改革,要从时间表倒排*急迫事

项改起,从老百姓*期盼的领域改起,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问题改起,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

起。抓治水完全符合这“四个改起”的要求,符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整改的要求。治水是新

形势下浙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、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、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、政治文明建设的追

求。不能把“邀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”和“水困余姚”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,一笑了之、一谈了之!

必须通过治水牵一发动全身,推动全面深化改革,以治水和转型的实际成效,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。

经济意义:

从经济的角度看,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。治水的投资,就是有效的投资;治水的过程,就是转型的

过程。在近几年民间投资的意愿下降、优质外资难引、政府投资受限的情况下,好的投资项目对保持有效投

资增长重要。治水能够为人民提供批优质项目,特别是水利工程项目,这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具有现实意义。

文化意义:

从文化的深度看,治水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。水,不仅是资源要素,也是文化元素,是文明之源、文化之

源。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。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,也可以说是一部除水害、兴水利的治

水史。水文化直接触及人们的灵魂,浸润着人们的心田,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、道德情操、精神意志和智

慧能力。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、珍惜水、节约水。党的十以来,党中央更加强调厉行节约,

反对铺张浪费,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。如果大家切实从增强全社会的亲水、爱水、保水

意识抓起,继而从日常节材、节电、节煤、节油、节粮的良好习惯做起,就一定能掀起一股节约、节俭的新

风和正气

社会意义:

从社会的角度看,治水就是抓平安稳定促和谐。污水、洪水、涝水、供水和节水问题,直接关系平安稳定

,关乎人水和谐。进行“五水共治”,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。古往今来,听风声雨声读书声,看家事

国事天下事,而治水从来都是江山社稷、国泰民安的大事、要紧事。浙江必须下定决心铁腕治水。社会政策

要托底,治水工程必须要顶起,这是很重要的底线。

生态意义:

从生态的尺度看,治水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。浙江“缺水”,有海岛地区资源性缺水制约,也有一些山区

工程性缺水因素,但主要是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。“江南水乡没水喝”,根子就在过于依赖资源环境消耗

的粗放增长模式。面对青山不再、绿水不再的尴尬,浙江必须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和“山水林

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”的理念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胸襟和对浙江可持续发展的担当,围绕治水目标,

把水质指标作为硬约束倒逼转型,以短期阵痛换来长远的绿色发展、持续发展。    

技术支持:

2014年5月27日,浙江省组建成立了浙江省“五水共治”技术服务团,并部署今年全省“五水共治”技术

服务工作。此次组建的“五水共治”技术服务团,集成了来自浙江省国土资源厅、浙江省建设厅、浙江省水

利厅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、浙江大学、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部门和单位的200余名专家。成立仪式上,部分

技术服务团专家和其所在单位还与基层单位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、水环境综合治理管理系统开发、河道原生

态修复工程等11个项目完成了技术服务签约对接,为在“五水共治”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

据了解,浙江省治水办还开通“五水共治”技术服务平台,为全省基层单位与技术支撑单位搭建沟通桥梁。

建设发展:

为建设美丽浙江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将“排涝水、治污水、保供水、防洪水、抓节水”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

重要内容和需重点突破的改革项目。

坚持率先推进,服务民生保安全:

以保障安全为基本原则、以服务民生为基本理念,率先推进建设系统水处理工作。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供水

保障机制,全力监管城镇供水水质,使供水安全得到保障;不断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,率先实

县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目标,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率先实现镇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目标,提前完成国务院有

关太湖治理的目标要求,污水处理厂对COD(化学需氧量)减排的贡献率已连续5年在70%以上;高度重视

内涝问题,将其列入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,并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和疏通工作,不断探索内涝防治的

体制机制。

坚持统筹推进,理清思路明目标:

确定“推进五水共治、突出治涝治污”的思路和策略,并明确到2017年本届政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。基本消

除易淹易涝片区和影响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严重灾害现象,城市新区建设确保不发生新的内涝,力争用5

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,用7年时间基本建成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;设区市污水处理率达到

95%,县(市)达到90%,建制镇达到60%,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,全面完成县以上污泥处置

设施建设改造,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%,69个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建制镇2014年全面开工建设,实现

全省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;对供水水源水质不达标的城市,实现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全覆盖,解决因水源污

染和供水设施落后造成的水质问题;到2017年,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小于12%,污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2%,

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75%。

坚持科学推进,完善配套抓项目:

研究制订2014年项目实施计划以及三年行动计划( 2015年 2017年)。实施“固河堤、疏河道、新开河、畅管

网、除涝点、强设施”防内涝工程;实施“管网配套、能力提升、升级改造、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、再生

水利用”治污水工程;实施“提工艺、重改造、扩范围、增能力”保供水工程

坚持综合推进,创新驱动重长效:

按照“以‘五水共治’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、完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、全面提升发展质量”

的要求,完善保障推进机制。一是按照“规划先行、摸清家底、明确重点、近期优先、有序推进”的思路,

完善城镇内涝防治、污水、供水、节水各项规划,重点完善城市排(雨)水防涝综合规划。2013年年底全面

启动11个设区市和若干重点城市防洪排涝综合规划编制,2014年3月完成审查,6月底前完成成果审批和备案

工作。

二是出台《浙江省关于加强城市内涝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研究制订《浙江省供水条例》,重点解决城市防

涝、城乡供水一体化、二次供水管理等问题,完善水价、电价等联动机制,合理确定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和方 。

三是落实项目责任和时间节点要求,健全各级建设、规划、水利、国土、民政等部门的分工协作、合力联动

的工作机制,将治水工程项目纳入审批程序“绿色通道”,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和建设管理效率。

四是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,以地方财政为主、省级财政为辅,明确各地每年将3% 5%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

治涝,除从水利建设基金中安排一部分外,省级财政设专项资金以“以奖代补”方式鼓励地方加大治水工作力

度。

五是将治水各工程作为民生实事项目,纳入省政府对各地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,并对治涝和治污实行一票否决。

加强对城市防涝、治污、供水等设施运行管理状况的检查督察。

六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大、政协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,为城市治水工作建言献策。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防

治内涝、整治污水、节约用水等相关知识,增强群众参与意识,提高自我防御、自助自救能力。下一步,浙

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深入贯彻党的十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,扎实推进“五水

共治”,为建设美丽富饶的现代化浙江作出新的贡献!

点评:

“五水共治”,治污水、防洪水、排涝水、保供水、抓节水涉及技术问题,更多的却是人的问题。现代科技

发展迅猛,治水的纯技术性难题很少,人类干预自然和滥用技术的后果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,如浪费水源、

法排污等等。

以百姓感触深的水污染为例,如果治理只看到污染物,就难以理解为什么水会久治不清甚治越污。水污染

背后,是人的不良行为:企业主行为的不当造成了工业污染,农民农业生产的不当造成了农业污染,居民生

活方式的不当造成了生活污染治水,治人是根本,如果没有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,污染是处理不完的。

只有约束人的不良行为,才可以阻止或减少污染的发生。

个人的排污行动,单个地看似乎可以具体控制,但放到长时段、宏大历史背景中去观察,个人行为受到集体

行为的约束和影响。在集体排污行为这只看不见的手背后,是扭曲的文化价值观念。

河海大学教授陈阿江将污染分为外源污染和内生污染。外源污染即来自居民生活区外部的污染,主要是工业

污染;居民在解决工业污染无望时,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改变,且在被迫弃用水域饮用、渔业、灌溉等功能的

同时,无意识中使用、开发了水体的低级功能—纳污功能,于是,居民变保护者为污染者,变受害者为施害

者,自己开始在社区内生产污染,催生了内生污染。

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,普通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,价值观、伦理观也在演变。人们从初的愤怒、焦虑,到

冷漠、麻木,再到自己成为无意识的污染者,一些污染行为习惯成自然。更有甚者,认为污染是现代化的标志

,山清水秀等同于落后,这样的观念不仅存在于少数官员脑子里,也被一些普通百姓视为当然。可以说,

工业污染在物质层面污染了水源,在精神层面污染了人心。污染行为的无意识化,使得内生污染无处不在,

无孔不入。比较工业污染,单个居民制造的污染点小、量少,但汇集之后却面广、危害大。内生污染的发生,

标志着流域水体开始全面恶化的过程,预示着水污染呈遍地开花、难以逆转之势。

污染行为的无意识化,加深了治水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。从技术角度看,改变水质只需要搬除垃圾,对水

体进行化学、生物等处理即可;从外部约束看,治水只需要通过法律、经济等多种手段齐施。但这些手段无

法根除污染,关键在于重塑人的价值观,改变人的行为。任何外部约束都不可能渗入人的每一个生活角落,

是要靠人的自我约束。然而,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,加以改变却不是一件容易事,需要假以时日。治水之难,

难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,难在改变人的不良生活方式。向污染宣战,就要向我们无序的、粗放的生活方式宣战。

如果我们无法接受干净的水乡变成肮脏的水坑,就不能把环境之美当作原始落后的丑,更不能认为过去的骄

傲,是一个破旧的古董。“五水共治”的战役已经打响,我们每个人都应自问:我,做好改变的准备了吗?


上一条:养殖业优质COD测定仪来电咨询「杭州陆恒生物科技供应」 下一条:技术百科丨水质检测中总氮为什么会小于氨氮?